前段时间,江西一则“某县暂停招老师”的公告,在教师群和备考群里炸开了锅。
大家心里一紧:“这不会只是个别现象吧?”
结果一查,发现不是个别,是趋势。
不仅江西停招,湖北鄂州直接锁死了教师编制总量,一口气砍掉500个小学编制,还把资源转移到初中。
有些地方甚至走得更远:
试点“教师退出机制”,考核垫底三次直接“走人”。
曾经那个一上岸就能熬到退休的教师工作,如今也变得不那么稳当了。
我们身边的老师、正在读书的师范生,谁不是为了一个稳定的未来才选择了这条路?
可现实却悄悄变了。
01 | 五年缩招84%,铁饭碗正在失效
拿江西来说,2021年全省教师招聘还有13344人,结果到今年只剩2146人,五年时间招聘人数砍掉了84%。
招聘越来越少,一些地方干脆明说:“今年不招了。”
这还不是最让人心塞的。
有网友吐槽:“一边是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每个月七八千的退休金,一边是年轻新教师每月三千,还得提心吊胆被裁,太魔幻了。”
这句话虽然扎心,但确实戳中了很多年轻教师的现实困境。
这可不是个别案例。
湖南衡阳县去年选调了一百名教师去别的事业单位;
黑龙江鹤岗把206位教职工分流到研培中心或社区教育机构。
而贵州贵阳则已启动“末位退出机制”:三次考核垫底,直接“请出局”。
更揪心的是,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在研究类似的退出制度。
铁饭碗,确实开始出现裂缝。
02 | 为啥教师岗成了第一个被波及的行业?
其实也不是专门盯上了教师,而是人口变化和财政压力让教育系统成了最先要调整的领域。
先说人口。
2016年那波“二胎高峰”之后,生育率一路下滑,2023年全国新生儿数量跌到了900多万。
小学入学一般滞后6年,所以从2023年开始,第一波学生骤减的影响就已经开始显现。
接下来的几年,每年义务教育阶段都会减少一两百万学生,到2035年,全国小初阶段在校生要比2020年少3000万人。
学生少了,学校跟着合并、关停,教师岗位自然也就不可能维持原来的规模。
2023年,全国减少了近1.5万所幼儿园,很多小学、民办学校也开始退场。
财政也是一大原因。
不少地方财政吃紧,尤其县区一级基本靠上级输血,自己造血能力弱。
教师编制又占了事业编制的大头,自然成了节流的重灾区。
比如湖北鄂州,教师编制就占到了全市事业编制的48%。
这时候要控制财政支出,肯定先从这里下手。
03 | 真是过剩了吗?也许还有另一种解法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预测模型,到2035年,全国可能有近200万名教师“无生可教”。
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这其实是根据现行师生比来测算的。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比如小班教学,就又是另一种局面了。
欧美、日韩国家很多都推行20人以下的小班制,而我们国家现在小学一个班还是四五十人。
未来如果生师比调低,既能保证教学质量,也能吸收更多教师岗位。
当然,小班制虽然好,但对校舍、财政、配套要求都不低,短时间内全面推行难度不小。
04 | 没学生?不如换个学生群体
韩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教老人。
在韩国蔚山,有所小学直接开门迎接了一群白发苍苍的“新生”:
55岁以上的老人穿上校服参加开学典礼,学电脑、学英语,野餐、社团一个不落,过得比年轻人还青春。
国内也有相似趋势。
像浙江桐乡,老年大学的名额简直“一座难求”。
报名一开放,上千人瞬间挤爆系统,几十门课程抢得飞快。
换句话说,未来老师可能要教的,不只是孩子,还包括爷爷奶奶。
这不是玩笑,而是很有可能成为现实的“第二曲线”。
05 | 铁饭碗碎了,但讲台依旧在
我们不能否认,教师这份工作,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调整期。
没有人能保证上岸就一定万事无忧,但也正因为如此,真本事、硬实力才越来越重要。
一些地方已经在试着优化,比如轮岗交流、跨校调剂、岗位柔性流动,让编制用得更合理;
而财政实力强的大城市,依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应聘,甚至几十人抢一个岗位。
铁饭碗的时代过去了,但你只要真有本事,哪儿都有你的一块讲台。
所以,不管是在岸还是上岸,咱们都得开始为更长远的未来做好准备了。
互联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