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看到些新闻,你都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觉得荒唐。就前阵子,波音不是甩了张海军新一代战机F/A-XX的图吗,本来那架势,是要秀肌肉,告诉全世界“我,美利坚,又来定义未来了”。结果呢?图一出来,整个场子都安静了,然后就是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但大家聊的,根本不是什么黑科技。
所有人的眼睛都死死地盯着那个外形。等等,这玩意儿……怎么这么眼熟?这不就是空军那个F-47项目吗?不能说很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你仔细看,同样的菱形机身,同样没有垂尾,连那个背上驼着的进气道和座舱盖,都像是同一个设计师喝多了以后直接Ctrl+C、Ctrl+V搞出来的。这操作真的,让人有点懵。这可是美国海军和空军未来的命根子啊,两个军种最核心的下一代装备,气动设计居然就这么……共享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实习生偷懒,拿同一份PPT模板,换了个logo,去忽悠两个大甲方。
你得想想当年。F-22刚出来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科幻片照进现实,全世界都傻眼了,那是一种开创性的震撼。后来的F-35,虽然一身的毛病,各种妥协,但好歹是个新东西,是为了三军通用搞出来的全新平台。可现在呢?到了第六代,F/A-XX和F-47这对双胞胎,直接就告诉你,我们不创新了,我们开始“内部套娃”了。这背后是什么?是想象力的干涸,是技术创新走到头的那种无力感。一个天天把“全球领导者”挂在嘴边的航空帝国,交出来的两份未来答卷,居然是同一份。说白了,真的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了。
但你以为这就是最劲爆的吗?不。比起这种自己抄自己的行为,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两款所谓“未来战机”上,一个共同的、毫不犹豫加上去的设计——前置鸭翼。
这一下,那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
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中国的歼-20第一次露面,那个标志性的鸭式布局,瞬间就在西方世界引来了铺天盖地的嘲讽和挖苦。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的论调,西方的“专家”们,一个个言之凿凿,信誓旦旦,说真正的隐身战斗机,绝对、绝对不可能用鸭翼。为什么?因为那玩意儿雷达反射面积太大了,会像个信号放大器一样,把你辛辛苦苦做的隐身设计给毁得一干二净。
他们给歼-20扣了多少帽子啊。“飞控不过关的妥协产物”、“四代机的底子硬要装五代机的样子”,最狠的说法是,中国这是“连抄作业都抄错了重点”。在他们眼里,歼-20的鸭翼就是个天大的笑话,是根本不懂隐身精髓的门外汉才会搞出来的东西。
可谁能想到呢?十几年过去了,风水轮流转。美国人自己,亲手把当年被他们踩在脚下、贬得一文不值的设计,恭恭敬敬地请了回来,装在了自家最宝贝的“未来希望”上。哦,现在不叫“破坏隐身”了,现在叫“新一代机动控制逻辑”。
这种转变,已经不是什么技术路线之争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是大型“真香”现场。美国在六代机的设计上,是绕了一个天大的圈子,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最后发现,哎,还得回到歼-20当年开辟的那条赛道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全世界证明了一件事:十年前他们看不懂、也看不起的那条路,搞了半天,原来才是正确答案。
说实话,鸭翼的价值,远比当初那帮西方“专家”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在高空高速的空战环境下,那对小翅膀能提供无与伦比的抬头和低头能力,还能带来额外的升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强的机动性,更敏捷的指向能力,甚至在远程巡航时也更省油。
对于当年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在隐身涂料、飞控算法都还在摸索的阶段,选择鸭翼,根本不是什么妥协,而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务实的智慧。它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把一架战斗机的综合性能压榨到极致的最优解。
后来的事,大家都看到了。今天的歼-20,不仅把鸭翼玩得炉火纯青,实现了超音速巡航,它的隐身能力也强到足以在美国的预警机、加油机这些关键节点的探测范围外来去自如。歼-20已经不是个别样机,而是成百上千架地服役,在南海、在东海,进行着常态化的战斗巡航。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不仅路走对了,而且是硬生生把一个被全世界嘲笑的技术点,玩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和领先优势。所以现在,F-47和F/A-XX重新捡起鸭翼,就像是在隔着太平洋喊话:哥们,当年是我们错了。
但最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就在此刻发生了。
就在美军兜兜转转,终于决定顺着歼-20的思路开始摸索的时候,我们这边,却已经悄悄地把笔放下了,翻开了新的一页。
你看看现在流出来的那些概念,不管是沈飞那个充满科幻感的六代机方案,还是成飞那个更激进的飞翼构想,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拿掉了鸭翼。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彻底的无尾布局,是机身和机翼完全融为一体的飞翼设计。
这种变化,可不是在否定过去。这是一种超越。如果说,歼-20用“鸭翼+隐身”的组合,打破了F-22那种传统气动布局的技术垄断,证明了隐身和机动并非不可兼得。那么今天,我们之所以敢大胆地拿掉鸭翼,恰恰是因为我们的飞控技术、我们的气动设计能力、我们的隐身材料科学,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们已经强大到,不再需要鸭翼这个“最优解”,而是可以去挑战那个更简洁、更终极的形态了。
简单说就是:我们当年敢用鸭翼,所以我们领先了。我们现在敢不用鸭翼了,是因为我们又一次进化了。
所以你看,当美国人还在研究我们十年前走过的路时,我们已经在讨论全频段隐身、无人僚机协同、双座智能座舱这些下一代空战的核心概念了。历史的河流在这里,仿佛真的掉了个头。曾经那个亦步亦趋的学生,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前面,成了探路者。而曾经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现在,却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着我们过河留下的石头。
互联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