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力量西移:B-2机群动向引发高度关注
据《以色列时报》,福克斯新闻等多家媒体6月21日报道,飞行追踪数据显示,美国空军6架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在西太平洋地区完成多次空中加油后,最终抵达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
军事爱好者通过飞行平台Flightradar24监测到,此次行动得到KC-135、KC-10等12架加油机的全程保障,MYTEE系列呼号的多架轰炸机采取分梯队飞行模式,显示出此次战略投送的高度计划性。本次部署恰逢中东局势紧张之际。
英国《防务杂志》指出,作为目前全球唯一具备隐身能力的战略轰炸机,B-2的最大作战半径达1.1万公里,搭配GBU-57巨型钻地弹后,可对深埋地下的军事设施构成致命威胁。该型炸弹重达13.6吨,采用智能延迟引信设计,能穿透60米厚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外界称为"地堡克星"。
二、伊核设施攻防:美以军事协作暗流涌动
多方情报显示,以色列自6月13日发动的多轮空袭中,已将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列为重点打击目标。该设施深藏于库姆市山区地下91米,采用多层混凝土加固结构,以色列现有F-35战机搭载的钻地弹药最大穿透深度仅30米。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报告指出,若要有效摧毁该设施,需要至少5枚GBU-57精准命中同一目标点,而全球仅有B-2轰炸机具备搭载和投掷该型弹药的能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披露,特朗普曾在战情室与军方高层反复推演打击方案。
据《卫报》获得的内部消息,美情报机构评估显示,即使使用GBU-57,摧毁福尔多核设施的成功概率也不超过65%。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白宫至今未下达攻击指令,但美军此次战略部署被视作"武力威慑"的重要环节。
三、政治博弈升级:特朗普两周时限施压德黑兰
在军事部署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华盛顿正展开全方位政治运作。特朗普6月20日在新泽西州筹款活动上公开驳斥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伊朗未研发核武"的判断,强调"伊朗离核武仅有数周距离"。
值得关注的是,加巴德随后在社交媒体改口称其言论遭"断章取义",透露情报显示伊朗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完成核武组装"。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6月19日宣布,总统将在"未来两周内"决定是否介入军事行动。
此时间节点与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进程高度重合,分析人士认为美方试图通过"双线施压"迫使伊朗做出妥协。以色列外长沙洛姆21日则声称,以色列空袭已使伊朗核计划至少延缓2-3年,但未提供具体证据。
四、国际社会反应:俄罗斯筑起外交防火墙
面对可能扩大的地区冲突,俄罗斯展现强硬立场。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6月19日明确警告,美方任何军事介入都将触发"不可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透露,已与内塔尼亚胡达成协议,确保在布什尔核电站工作的俄方人员安全。
同时,克里姆林宫重申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强调国际原子能机构未发现伊朗拥核证据。德黑兰方面,外长扎里夫接受NBC采访时强调:"即使核设施被毁,伊朗的核技术也不会倒退。"
伊斯法罕核设施21日凌晨遇袭后,伊朗原子能机构迅即启动应急机制,官方声称未发生辐射泄漏,但拒绝透露具体损失情况。革命卫队官员暗示,若遭受美军直接攻击,将启动"覆盖中东所有美军基地"的导弹反击预案。
五、战略困境与抉择:穿透地堡的技术谜题
军事专家指出,当前局势暴露现代战争中的"深度防御"难题。据五角大楼2019年解密文件,GBU-57在测试中穿透深度受地质结构影响显著:在中等硬度岩层中可达60米,但在伊朗山区特硬地质条件下可能减至40米。
英国简氏防务分析师约翰·帕克认为,"要摧毁福尔多设施,需采取立体打击战术——先由钻地弹破开防护层,再投掷温压弹实施杀伤,这对轰炸精度和时序配合要求极高。"更现实的挑战来自后续影响。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瓦西里耶夫警告,摧毁核设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生态灾难。布什尔核电站距福尔多仅400公里,若发生核泄漏将波及整个波斯湾地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尽管以色列频频施压,美国决策层仍对直接军事干预持审慎态度。
当前,关岛基地的B-2机群是否真正剑指伊朗,还是作为战略谈判筹码存在,仍需观察未来两周美伊互动。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钻地武器与深层防御工事的对抗,正在改写大国博弈的游戏规则,而伊朗山脉深处的核设施,已然成为21世纪"矛与盾"较量的终极试验场。
互联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