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歐洲車市銷量危機一再擴大的背景下,近日卻傳來東風汽車收購瑞典工程公司70%的股權的消息,似乎為中國汽車企業如何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提供了借鑒意義。此時是國企海外抄底的好時機嗎?需要哪些什么準備?你如何看待?
方向盤
歐洲車市持續低迷。今年9月,歐盟2 7國乘用車銷量為1099264輛,同比下降10.8%,去年同期的銷量為1232840輛。今年前三季度歐盟27國的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7.6%。在歐洲車市銷量危機一再擴大的背景下,近日卻傳來東風汽車收購瑞典工程公司70%的股權的消息,似乎為中國汽車企業如何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提供了借鑒意義。此時是國企海外抄底的好時機嗎?需要哪些什么準備?你如何看待?
這條路長期而艱巨
早兩年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時候,就有人形容這是“拿自己的棉被給人做身過冬的棉襖”。這話聽起來可真冷啊!這樣的例子在IT界屢見不鮮,當年T C L沖動地買下阿爾卡特,希望借道殺進歐洲市場,結果把公司從股市圈來的錢全花在了歐洲員工的養老、遣散費上,一年后鎩羽而歸。譬如明基前總裁在總結西門子并購案失敗的原因時說的:我究竟要有多少高管才能一下子把控住全球的市場呢?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甚至把自己的總部搬到了美國,把企業官方用語也改成英文。
事實上,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收購一家海外企業,如何穩住并進一步拓展原企業的全球市場和渠道,并解決好“歷史負擔”和文化差異問題,是一段長期而艱巨的路,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挺過去的。
現在并非最好抄底時機
我不認為現在是好的抄底時機,不過東風的嘗試值得鼓勵。歐洲經濟不景氣,歐洲車市同樣如此,預計這種狀況將持續一段時間,或許到明年將會有更多機會。
到海外并購風險很大,這不是只簡單收購一種技術,還涉及到管理、員工保障、債務以及文化融合等,汽車業的跨國并購風險很大,所以國內企業走出去收購一定要謹慎,做好面對挑戰的準備。此前吉利等企業在海外并購上有些戰火,也嘗到了甜頭,東風的嘗試亦值得鼓勵。
前車之鑒,別抄回垃圾
中國企業“財大氣粗”,但切不要繼續給外國人以“人傻錢多速來”的形象。以海外收購為例,前車之鑒,絕大多數的收購、抄底,都會涉及到工會、人員、國外的法律法規等問題。沒有拿到核心技術,反倒是抄底了一堆被淘汰的垃圾,得不償失,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出現過。
以汽車行業為例,現在真正要抄底的肯定不會是整車企業,首先,能被抄底的車企肯定不是頂級的一流車企,那么也就不存在借其品牌來提升形象的可能性;其次,即便抄底回來了,要把整車的平臺技術跟現有的技術進行融合,就是一大障礙。所以,現在,真正適宜海外抄底的反倒是一些具有核心技術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尤其是動力總成(發動機、變速箱),以及新能源核心技術,如電池技術等,能借勢抄底收購到上述企業,再搭載在國內企業的車型及平臺上,快速實現技術融合,商品化,方是正道。
該抄核心技術的底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以及歐債危機的持續,全球經濟呈現不景氣態勢,不少國際車企面臨種種問題而無奈重組。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歐洲車企對于來自中國的并購,沒有了漫天要價的資本和耐心,所以幾年前羅孚這樣“不厚道”的交易再次出現的幾率并不大,中國車企在海外抄底時應該更加堅決一些,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然后再去思考“值不值”的問題。
同時,就像中國人在海外血拼的目標從最開始“啥都惦記”到現在專攻奢侈品一樣,中國車企接下來海外抄底的目標應該集中在如何由此獲得保障以及自身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上來。不過,重組的歐洲車企并非“停業大甩賣”,那些優質的資源還牢牢地掌握在其手中,這一點從中國車企海外并購越來越曲折的過程便可見一斑。因此,在海外抄底的過程中,除了尋求完全的并購之外,中國車企還應該更加務實一些,通過參股、合作開發產品以及技術等方式多管齊下。